行业资讯
中华文化大红灯笼高高挂与灯笼有关的节日
2015-09-23 10:48  点击:767
 灯笼网  http://www.denglong.wang

20150923093526-380

20150923093526-380
  逢年过节的时候,张灯结彩,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,灯笼都是一种迎接喜庆日子的装饰工艺品,当然有些节日是与灯笼最为密切,比如以下的一些节日。

元宵节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游灯的习俗,点亮老巷的是那些灯艺人的坚守 

元宵节:元宵节是与灯笼最密切的节日。元宵赏灯的习俗,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盛况空前,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,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,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。而现在,元宵节很多地方仍以打灯笼来表达吉祥、喜庆寓意,特别是乡村,孩子元宵节打着纸糊的灯笼在村子里嬉笑玩耍,黑夜里的烛光将灯笼照得特别好看。

中秋节:在广东很多地方,中秋节高挂灯笼是必备的一件事。天清如水,月明如镜,可谓良辰之美景,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,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。今人周云锦、何湘妃《闲情试说时节事》一文说:“广东张灯最盛,各家于节前十几天,就用竹条扎灯笼。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,挂于家屋高处,俗称竖中秋。”

蔗灯节:在潮汕的一些地方,元宵节过后都会有蔗灯游巷的习俗,村民以甘蔗挂灯笼夹道成巷接神,祈望生活就像甘蔗一样甜甜蜜蜜,事业如同甘蔗一样节节高升,日子就跟灯笼一样红红火火。

灯笼在潮汕的功能

灯笼在潮汕的功能不仅有照明和观赏两项,还有另外两项内容:①祈福的用具;②门户的标志。至今,观赏、祈福、门户的标志三项功能仍然存在。

在潮汕,灯笼功能主要是祈福和门户的标志 

观赏性的灯笼,也即花灯,形体千姿百态,美不胜收。作为“祈福的工具”和“门户的标志”的灯笼,多状如圆柱体。

潮人利用灯笼作为祈福的工具,其风俗行为是各种各样的,可谓“一乡一俗”。澄海、饶平一些乡村的新婚人家,要在正月十五夜带着灯笼到祖祠,借用祠堂里的火烛点亮灯笼,谓之“添丁”,潮安一带的民众,除夕夜每家每户都要由男主人提着灯笼到神庙,借神庙火烛点亮灯笼,带回家挂于门前,谓之借神明之光保佑合家平安。揭阳、潮阳、汕头等地民众习惯将写有“天地父母”、“合家平安”等字样的灯笼作为吉祥物挂于门前。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

潮汕地区农村,大多聚族而居,或一村一姓(父氏),或一村数姓。为张扬族风,每个家庭门口都挂有写着自家姓氏或姓氏源头标志的灯笼,如黄姓者,灯笼上写着“黄府”或“江夏世家”的字样;李姓者,写着“李府”或“陇西旧家”的字样;陈姓者,写着“陈府”或“颍川世家”字样;庄姓者,写着“庄府”或“桃源世家”字样……在下姓鄞,姓氏源头标志是“汴梁世家”或“汴梁旧家(据传祖先来自河南的开封,即汴梁)。鄞氏在潮汕的发祥地是潮安庵埠,曾是潮汕地区的大族,望族,遍布庵埠的文里、仙溪、溪头、陇仔、官里诸村。于清顺治七年(1650)在郑成功“破龙溪诸乡”的战役中,在“逢鄞必杀”的屠杀中,鄞氏人丁几绝。历200余年生息,合族稍有生气。又逢清咸丰四年(1854),鄞氏有许多人响应吴忠恕起义,及吴失败,朝廷下令官兵赴庵埠抄斩鄞姓一族。鄞姓者能逃的赶快逃,逃不了的,幸有仙溪村王姓乡绅王龙岱出主意,改挂王姓灯笼。仙溪村高挂着写有“汴梁世家”的许多灯笼,一夜间改写成“琅琊世家”而免遭杀身之祸。30多年前,一位庵埠王姓老人握着我的手说:“老弟,120年前我们是一家呢。”

一盏普通灯笼,能决定一个族群的生死存亡,这不是民间传说,是历史。

手工灯笼现状

随着现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,现在过年过节时打灯笼的少了,纸糊的灯笼也多被各种造型的塑料灯笼取代,灯笼里用的蜡烛也换成了电池、灯泡。

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纸扎灯笼起源于乡村,做工复杂,成本高,由于利润驱动,许多人不愿做了;再就是很多老人去世,一些靠手把手教的灯笼制作工艺失传,因此成本较低、做工简单、造型固定的塑料灯笼就越来越多,但是已经逐渐缺乏传统文化的色彩和内涵。

专家呼吁保护中国灯笼传统文化,“虽然现在过年过节时还有人打灯笼,但是其中的传统文化形式已经变异,缺乏传统的文化色彩。”虽然灯笼这种物体是不会消失的,但其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却日渐被人们舍弃。

电影: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

这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名作,一部充满肉欲之美和愤怒之情的影片,一部关注女性的作品。在整个剧情矛盾的发展过程中,始终都离不开灯笼,每天晚上,老爷去哪位太太屋里垂幸,她屋外就会挂上一只红灯笼,大红灯笼在影片中是一种独到的意象,点灯、灭灯、封灯,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文化象征物体,在这部影片中不是代表着希望,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。

发表评论
0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