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资讯
过节送礼,究竟谁在发愁
2015-08-24 14:39  点击:620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中国结行业网   http://www.zgjcom.com
现在许多人都将过节称之为“过劫”,原因很简单,很多人出于面子或维系关系的需要,多多少少都要送出一些像样的礼金(品);同样,一些收礼者也在为礼品的收进送出而“发愁”……

  市民人情压力增大

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,很注重礼尚往来。尤其是逢年过节,相互馈赠礼品已成为人们节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。

  早在2011年11月中旬,供职于某大型企业的吴先生就在琢磨着送礼的事儿。“主管自己的三个领导是每年都要送的,而且必须送合适;另外,平日里交往的客户,也得适当打点一下;亲戚朋友什么的,相对就容易多了,但也要考虑送得又经济又有面子。”吴先生说他这段时间没事儿就在商场里溜达,希望能突然迸发出灵感,买到皆大欢喜的“礼品”。

  和吴先生一样,很多市民对节庆都心存纠结。“外地人可以选择不回家过节来逃避,我们本地人就没办法了,外出旅游更‘费’钱。”市民李先生平时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,一到春节就基本剩不下多少了。

  送礼也要掌握火候

  除了“送什么”外,“怎么送”、“何时送”也是很多人在心中反复掂量的大事儿。

  龙龙是一名专职司机,过年前的一个星期,他几乎都是在车里度过的,为他的老板—某文化传媒公司的老总送礼,省城东南西北的各个角落里,都住着需要“奉香”的人。在龙龙看来,送礼的时机非常重要,送得太早不合适,平白无故送上一箱五粮液,会让收礼人产生警觉甚至是抵触心理,要过年是一个完美的借口。送得太晚也不太机灵,大家上上下下都是送礼食物链的一员,如果收礼人不需要这份礼物,在过节前,还可以有充足时间转赠他人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这样的送礼行为一般都是单向的,中国是礼仪之邦,这厢有礼,是一个社交场合的正常现象。互相送礼是基于人情往来,单向送礼指向性明确,大多是图日后利益回报所做的资源垫付。

  送礼者的“无奈”

  俗话说: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。送与不送是两码事,送多送少又是一回事。

  “大家都说‘领导记不住谁送礼,但记得住谁没送’,虽然有些言过其实,毕竟清正廉洁的好领导占了多数,但万一落到一个斤斤计较的领导手中……”每年都要“看望”领导的某国企职员小刘说,“送礼这种陋习,现在网上总是被批评,但这并不是我的问题,整个环境都这样,过年过节总得意思意思,我不送就有可能成为靶子。”

  在国人的生活文化里,送礼办事是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。似乎升官发财不送礼不行,人情世故不送礼不行,揽点工程不送礼也不行……

  在人们约定送礼习俗不得不去做的同时,多数人却又叫苦不堪,送礼送得许多人经济紧张;送礼如果送得不合理,又要让人说闲话;不送又怕得罪人日后有麻烦,这就是当代人的一种无奈的心理疾患。

  收礼者的“纠结”

  读者王先生告诉记者,因为工作关系,每逢过年过节,经常有人给他送些水果、粮油,或者是土特产。“不收吧,好像不给人家面子;收吧,自己在本地的亲戚朋友又不多,送来的东西自己根本吃不完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坏掉。”

  公务员小赵表示自己一听收礼物就头痛。“送礼是好意,东西贵不贵都是情义。但按照习惯,收了礼就要回礼。而且,你最少也得买等价的礼物送回去吧?费钱、费事、费心思。而且,有时候人家送的礼你根本就不想要,还得再花心思回礼。”小赵说,对于那些明摆着有求于你的礼物和送礼者,更是闹心。“收就是得想法给人家办事,不收就是不给面子,还得罪人,显得我不好打交道,日后也不好办事。”相比于普通市民,在权力单位工作的人员更容易为礼品发愁。

  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记者透露:自己家邻居在某单位身居高位,给他送礼的人一波连着一波。“有一年,我去他们家拜年,发现礼物都快顶到天花板了———这还仅限于水果、海鲜、保健品等一些看得见的食品……”。

  回收礼品不问来历

  “收礼品。您好:我常年收各种名烟名酒,老烟老酒,各超市商场购物卡。节日到了,烟酒购物卡的价格挺高。

  节前,类似的短信也开始增多。走在城市的街巷里,细心的民众都会留意到,一些店铺悄然挂上了“礼品回收”的牌子:高价回收名烟、名酒、冬虫夏草……除了路边店,如今网络上也随处可见“礼品回收”的网站、广告、邮件。

  “卖家的身份我们不会问也不敢问,普通老百姓哪儿有礼品可卖?平时一些亲朋好友送的也不好意思拿出来卖啊,量少我们也没空收啊。”一位从事“礼品回收”的小店店主如是说。

  商人的嗅觉是最敏锐的。礼品回收市场,给礼品变现金找到了出路,也为下一位送礼者找到了省钱的门路。

07-12-17-51-1
发表评论
0评